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言论评论 - 剑阁

少种“速生林” 多栽“公孙树”

发布时间:  来源:组织人事报  点击量:322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考察翠云廊时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交树交印”制度贯穿古今。史载,明朝正德年间,李壁担任剑州知州时,令全州人民在古蜀道上补植大量柏树,所植柏树“官民相禁剪伐”。从那时起,每逢新官和旧官交接任,都要核查清点当地柏树的数量、存活、生长等状况,并依此进行奖惩。而今,剑阁县仍沿袭古柏离任交接制度,根据古树名木分布和乡镇区域,划定12个县级树长责任片区、45个责任段,按照“一树一人”“一树一档”“一树一策”严格管理。并将古柏存活数量及生长状况纳入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离任交接和自然资源审计范围中。

保护古柏林工作的内在特点,决定了这方面工作需要长期性的铺垫,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见效。河南林县几代干部群众接续奋斗,建成了红旗渠,解决了当地群众缺水的问题;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用数十年时间将沙漠变绿洲,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建成防护林……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长期坚持,才能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长久造福于当地百姓。可以看到,党员干部只有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源头活水”,站在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是普惠民生、造福人类的“生命工程”和“幸福工程”,彻底摒弃依靠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短期政绩,捞到升迁资本就拍屁股走人的短视政绩观,带领人民群众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一些名贵树木经历百年风雨方能成为可用之材,取得实绩也同植树一样绝非易事。一些干部为了创造所谓的“成绩”,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最终无不是在折腾百姓中黯然收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员干部应当从“交树交印”制度中学习把握“潜绩”和“显绩”的辩证关系,时刻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少种唯利当前的“速生林”,多栽功在千秋的“公孙树”,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作者:剑阁县委组织部 张潇